我國的環保產業起源于1973年第一次環境保護會議,在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起步階段,90年代初步發展階段后,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取得高速發展。經過30年的發展,環保產業和節能產業已發展成國家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
行業現狀企業業績穩健增長
我國環保產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12年在國家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雙重作用下,環保裝備制造業經濟運行態勢良好,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率和利潤率。
從產銷情況來看,2012年1~12月,進入統計口徑的1063個環保裝備制造企業(包括環境保護專用設備制造和環境監測專用儀器儀表制造)工業生產總值和工業銷售產值分別是1913.79億元和1879.47億元,位居機械行業列入統計口徑的141個細分行業的第23位。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9.46%,銷售產值增長19.58%。產銷率98.21%,位居45位。2012年,該行業進出口交貨值62.09億元,較2011年同比減少11.11%,位居120位,其中專用設備同比減少16.56%,儀表同比增長14.41%,分別位居141個細分行業的第125位和第48位。
目前全國環保產業從業單位約3.5萬家,產業收入總額近10000億元。
主要成績產業規模擴大產品體系不斷完善
“十一五”期間,我國繼續加大環境保護工作力度,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超額完成,治污設施建設快速發展,為環保裝備創造了良好的市場空間,環保裝備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產業規模逐步擴大。截至2010年底,全國從事環保裝備制造的企業單位5000家左右;工業總產值近2000億元,是2005年的3.5倍;從業人數50萬人以上。
二是形成了門類相對齊全的產品體系。我國已擁有一批較為成熟的常規環保技術和裝備,環保裝備的產品種類達到10000種以上,形成了包括大氣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體廢物處理、噪聲與振動控制、資源綜合利用裝備、環境監測專用儀器儀表以及環境污染治理配套材料和藥劑等門類相對齊全的產品體系,基本滿足國內市場對常規環保裝備的需求。
三是科技創新能力大幅增長,產業化取得進展。前些年我國環境污染處理的設備和工藝基本上都是舶來品。現階段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套環保技術裝備已取得突破。其中,爐排爐垃圾焚燒發電、污泥干化發電、城市污水處理廠成套設備等部分關鍵共性技術已經實現產業化;工業廢水治理和消煙除塵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在環境污染治理領域得到推廣應用;脫硫等技術裝備逐步占據國內脫硫市場的主體地位;電除塵及袋式除塵的技術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不僅可滿足國內需求,還出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技術成果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
中國環保機械行業協會王建宏表示,目前我國已研發出更加有效、更加合理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環保技術和產品。這其中主要包括水污染防治技術研發成果,脫硝、除塵技術研發成果,固體廢棄物治理技術研發成果和資源中核利用技術研發成果四大類。
一為水污染防治技術研發成果。主要包括城市污水廠污泥熱解法穩定化處理技術、有機廢水碳氮硫同步技術和海水淡化成套設備。其中,城市污水廠污泥熱解法穩定化處理技術適用于城市污水廠污染處理。該處理方法污泥兼容率大于90%,進科污泥含水率90%~95%,出料為50%,呈半干化狀態,可直接焚燒。有機廢水碳氮硫同步技術則采用生物技術對廢水進行碳氮硫同步脫除,并回收單質硫。此技術應用于制藥、化工等重污染行業高濃度含硫含氮郵寄廢水的生物處理。海水淡化成套設備的研制成功提高了膜通量和造水比,提高了海水淡化微濾、納濾等預處理性能。
二為脫硝、除塵技術研發成果。主要有SCR燃煤鍋爐煙氣脫硝技術,移動極板靜電除塵技術和揮發性郵寄物吸附濃縮、催化氧化組合凈化技術三大類。
SCR燃煤鍋爐煙氣脫硝技術適用于燃煤發電鍋爐的煙氣脫硝,經該技術處理后的煙氣出口粉塵濃度低于30mg/m3,除塵效率達99.8%,應用于對大容量長期穩定運行的火電機組除塵。揮發性郵寄物吸附濃縮、催化氧化組合凈化技術運行費用低,廢氣凈化率達95%以上。
三為固體廢棄物治理技術研發成果。包括生活垃圾熱解處理設備和危險廢物新型回轉窯熱解氣化多段焚燒處理技術兩大類。危險廢物新型回轉窯熱解氣化多段焚燒處理技術適用于工業、醫療固體危險廢棄物焚燒處置。
四為資源中核利用技術研發成果。包括含銅、重金屬廢氣電子產品及污染(渣)的回收提純成套裝備和低能耗熔融氣化裂解成套裝備兩大類。回收提純成套裝備技術利用污染、可以循環利用的藥劑,采用優異的技術參數將電子廢棄物、污泥(渣)中的有價金屬全部浸出。適用于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 2013年6月臺灣上市上柜LED廠商營收總額下滑至106億元,其中臺灣上市柜LED芯片廠商營收達新臺幣39.7億元,臺灣上市柜LED封裝廠商營收成長也達到新臺幣66.3億元。
而面臨到背光市場的需求下滑,臺灣LED廠商紛紛將目標轉向照明應用,以期望照明應用產品營收能補足背光應用的營收。因此臺灣廠商如晶電、億光、隆達紛紛以ODM、OEM的方式代工一線國際照明廠商產品,以期望藉此補足產能利用率。然而能否走出代工價格紅海,則需視廠商是否能思考在產能提高外,往更精細、更具差異化的利潤產品前進。
下半年背光市場成長動能趨緩
根據TrendForce調查數據顯示,2013年液晶電出貨量由年初預估的215.5百萬臺,下修至目前的208.8百萬臺,年增長率僅1.1%。主要因素受到全球總經表現仍不明朗,特別是歐洲市場表現不佳,以及中國節能惠民補貼政策宣布停止,中國電視出貨成長動能趨緩,加上電視尺吋需求增長導致出貨臺數下滑影響等多重因素影響。由于上半年電視背光市場的備貨效應僅延續到五月底,因此下半年電視背光市場只能期待終端銷售表現能否超乎預期。
中小功率LED需求暢旺,億光穩居榜首
中小功率LED于室內照明需求相當暢旺,不論是商業照明如燈管、或是指向性光源產品如PAR燈、筒燈與AR111,因此主要廠商如Samsung、Nichia的中小功率封裝特別于暖白色溫在2013皆面臨一定程度的供貨吃緊。面對2013照明市場需求,LED封裝廠商陸續推出新產品或是更良好的產品規格與發光效率、演色性要求,目前雖然仍在送樣階段。預計第三季推出后,LED封裝價格才會有明顯的價格跌幅。此外,觀看高功率LED市場應用,預估下半年,中國地區的標案需求將會釋放出來,將有機會帶動高功率LED產品需求。因此推估2013年LED封裝于照明市場產值將會達到29.8億美金。
近年來,大量新企業進入儀器儀表中低端產品市場,從規模和成本上對原有龍頭企業產品進行沖擊,國內知名儀器儀表廠商在技術開發引進,優化資本結構,拓展業務范圍,以及增加與國外知名公司的合作方面都有所加強,市場競爭態勢更加激烈,產品價格水平和毛利率整體呈下降趨勢。
數字控制系統裝置和成套工程受行業政策調控的波動性影響較大,火電、核電業務優勢領域,國外大型儀器儀表生產商,通過技術和產品優勢占據高端市場,并推行行業全系列解決方案,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在這種行業競爭格局下,行業解決方案和新技術應用是發展的必然趨勢,技術應用與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經營管理和提高經濟效益的結合將更加緊密。企業必須發展高端產品,提高產品的技術和品牌,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同時努力提供與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緊密結合的行業解決方案,拓展應用領域,努力提高產品的服務內容。